top of page

容错率的算法:从PS钢笔工具到人生轨迹

  • 作家相片: Kuro
    Kuro
  • 5月29日
  • 讀畢需時 1 分鐘


整理舊硬盤時翻出職業生涯第一個工作,忽然想起剛入行的自己。握著滑鼠熬夜修圖的夜晚,電腦的藍光把凌晨三點照得像深海。那時候對「賺錢」的想像特別具體,就想用自己賺的錢買人生選擇權,可真拿到工資卻又捨不得花。


記得接第一個項目時,攝影棚交來三百張虛焦的產品圖。上司只是一句要求:「今天下班前要全部背景都去掉」。根本沒人告訴我大光圈會讓邊緣霧化,就像沒人提醒職場新人該在什麼時候求救。當上司對著佈滿鋸齒的成果破口大罵時,我甚至沒意識到該解釋問題源頭。


那天給求學時期的導師發了訊息。導師回:「這個問題不全在於你」。可有什麼用呢?於是整夜盯著螢幕,用鋼筆工具一點一點描邊。其實心裡清楚這做法很蠢,但就是想證明自己值得那份薪水。

後來幾年就像在迷宮裡野蠻生長。沒有設計上司帶,就反覆折騰Google搜尋欄;即便要去做討厭的項目,就當作抗壓訓練。


最近算數學題:假設活到80歲,前20年困在學校裡,後20年困在老化裡,中間40年還要分一半給睡眠。那些真正清醒且自由的時間,不過就是20年。


這麼想來,當年熬夜修的哪裡是圖,根本就是在修自己的人生容錯率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